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GE的故事


一八七六年,愛廸生發明了電燈,從此改變整個世界的發展;而他於百多年前創立的公司,現時己成為充滿活力的國際企業美GE通用電氣公司,致力滿足顧客的需求。


在讀者文摘舉辦的「超級品牌2002」中,GE家用電器的雪櫃榮獲亞洲區﹑新加坡﹑台灣﹑泰國及菲律賓金奬,成績令人鼓舞。GE家用電器產品已遍及一百五十個國家,隨著顧客對節省時間和便利舒適生活的追求,GE家用電器產品便越加備受歡迎。除了雪櫃,GE家用電器產品還包括洗衣機﹑乾衣機﹑微波爐﹑洗碗碟機﹑空調及抽濕機。


GE家用電器自一九一零年生產公司的第一部雙門雪櫃後,便一直是創新科技先鋒,創製世界上第一部雙門雪櫃及第一部雙門對開雪櫃。到了今天,顧客均要求出色可靠的家用電器,為他們的生活提供舒適方便。因此,GE家用電器的產品設計隊伍亦以著名的「六品質管制」(Six  Sigma)技術不斷創製屢獲殊榮的產品,滿足顧客的需要。


GE家用電器的優質產品係列中包括世界最大容量(845公升)的雙門對開雪櫃。試想想,家裡擁有一座大型的雪櫃,便可以存放更多新鮮食物,儲存時間亦更長,讓你節省不少購物時間。這就是GE的美式素質和便利。


GE為你提供多款雙門對開雪櫃的選擇,容量由400公升到845公升不等,包括獨主及嵌入款式。GE雙門對開雪櫃備有多種令人讚嘆的獨有勁能,包括觸控式取冰水/冰塊裝置﹑雙載強化玻璃架(QuickSpace)﹑省位瓶置放架(ShelfSaver can disappear )﹑可調温濕蔬果蔬菜保鮮盒(Freshness Center)及溢漏保潔玻璃架。GE亦領導不鋓銹鋼電器用品的潮流,推出優質不鋓銹雪櫃,真正提升整個廚房的素質,與廚櫃互相配搭成完美組合。


 作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家用電器,GE現在更越來越受亞洲顧客歡迎,成為亞洲的超級品牌。


同時,GE家用電器網站以七種亞洲語言編寫,為顧客提供操作簡易的客戶互動資訊服務。透過GE家用電器的得奬網站,顧客可任意地瀏覽各類產品資訊,讓GE在家用電器行業的電子商務中成為領導者。另外,GE更獲得Internet Week 頒發「全年電子商務大奬」。


從家用電器到電力系統,美國通用電氣流露愛廸生的研究發明精神,並在十一項事業上獲得傑出成就。因此,GE被金融時報譽為在世界最受尊重的公司,亦被財富雜誌表彰為在美國最受愛戴的公司之一。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太古集團與中國 (中文譯文)



太古於1881年,於鰂魚涌興建太古糖廠,成為港島東區工業的開端。


太古集團以多家公司組成,在世界各地經營多元化業務,由運輸及有關服務以至製造及保險業。其母公司英國太古有限公司(John Swire & Sons Ltd.)設在倫敦,但集團一向主要在遠東及大平洋地區經營業務,在過去二十年,集團的業務已擴展到美國﹑加拿大﹑非洲﹑中東及印度。


集團的創辦人 John Swire 於一七九三年在哈利法及克出生。他的父親是經營布業的,世代都在約克郡擁有土地,在十八世紀開始經營紡織生意。


在十九世初,約克郡的羊毛生意陷於低潮,年輕的 John Swire 便離開哈利法克斯,到利物浦從事一般貿易。於一八一六年,他在利物浦成立一家小型公司,該公司在三十五年後易名為英國太古有限公司。John Swire 於一八四七年去世後,由兒子 John SamuelWilliam Hudson 接管生意,當時英國太古有限公司己是一家相當成功的公司。


但此基礎上,兩兄弟於一八五五年在澳洲成立一家代理公司。此外,在最徹斯特開設分公司,並在多艘遠洋貿易船隻擁有股份,在當時階段,他們主要經營的生意是從美國南部進口原棉。可是,美國內戰使他們這方面的生意中斷,於是使轉而與中國貿易,當時中國是新冒起的紡織品市場,也是珍貴產品例如茶葉和絲綢的來源地。


由於與遠東的代理公司發生一連串問題,兄弟倆由一八六六年起親自管理生意,並與曾經和英國太古有限公司合作出口羊毛產品到中國的約克郡人Richard Shackleton Butterfield 成立財務合夥公司。


於同年底,高級合夥人John Samuel Swire 造訪上海。隨後於十二月四日,在字林西報刊登公司成立通告。


一八六六年十二月四日刊登於字林西報之太古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通告

新公司於一八六七年一月一日開業,中文名稱是"太古",即"規模龐大,歷史悠久"的意思,時至今日,這名稱仍然聞名於遠東各地。


雖然與Butterfield成立的合夥公司於一八六八年結業,但英國太古有限公司當時繼續以太古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Butterfield & Swire)的名稱在亞洲經商,直至一九七四年才以母公司的名稱在遠東貿易。


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代理權或其中首家公司是Alfred Holt在利物浦的Ocean Steam Ship Company (藍煙囪),在一八六五年,英國太古有限公司己經是該公司的最初客戶。


於一八六八年,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日本橫濱成立辦事處,並於一八七三年以Swire Bros的名稱在紐約開設分公司。同時,英國太古有限公司的總部亦由利物浦遷往倫敦。於一八七零年,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公司,此公司結果成為英國太古有限公司的遠東業務中心。


兩年後,於一八七二年,英國太古有限公司與Alfred Holt & Company及造船廠Scotts' of Greenock 合資在倫敦註冊成立太古輪船有限公司。


太古輪船有限公司初期在長江流域作業,於一八七三年四月,第一手艘掛上該公司旗幟的船隻明輪船惇信號開始其處女航,由上海啓航往漢口。現今情況與當年己完全相反,該公司是寸古集團船務業的主公要公司,有多艘深海作業船集,在世界各地從事貨櫃﹑躉船及油輪服務。


在十九世紀的最後二十年及踏進二十世紀期間,太古股份有限公司漸漸鞏固與中國的聯繫,後來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戢,期間彼此未能重建聯繫,於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


在本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國際間恢復與中國作頻繁的貿易往來,太古(中國)有限公司亦於五年後成立,該公司現時設有駐北京辦事處,負青為太古集團旗下各公司在中國進行聯絡﹑統籌﹑洽談及研究工作。此外,太古洋行有限公司也在香港設有中國業務部,並在廣州及上海設有代辦事處。


在航空業方面,太古洋行擁有重要股權及負責管理的港龍航空公司,有班機飛往中國十一個目的地。中信泰富現時是港龍的主要股東,亦擁有國泰航空公司12.5%股份。


Source: 太古集團小冊子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The Swire Group and China



HK Quarry Bay Mount Parker Road Woodside Story of Swire Taikoo Sugar Refinery 1890s





The Swire Group is a corporate organis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in all aspects of trade, from transport and associated service industries to manufacturing and insurance. Its parent company, John Swire & Sons Ltd, is UK~based, but the Group's traditional sphere of operation has been the Far East and Pacific regions. Within the last 20 years, it has expanded into the USA, Canada, Africa,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The founder of the Group, John Swire, was born in Halifax in 1793. The son of a cloth merchant, he came from a long line of Yorkshire landowners who had become involved in the texile industry in teh 18th century.

By the early 1800s, Yorkshire's wool trade had fallen into decline; so, the young John Swire left Halifax to try his luck in general trade in Licerpool. In 1816, he set up a small company there that took the name John Swire & Sons 35 years later; and on his death in 1847, his two sons, John Samuel and William Hudson, inherited what had by then become a moderately successful concern.


Building on this foundation, the two brothers established an agency in Australia in 1855. They then opened a branch office in Manchester and took shares in several ocean-going trading ships, at which stage the mainstay of their business was the importing of raw cotton from the southern states of America. However, 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ught an end to that trade ~ whereupon they turned to China, a newly emergent marker for textiles, and a source of such valuable imports as tea and silk.


After experiencing aseries of problems with their agents in the Far East, the two brothers took matters into their own hands in 1866 by forming a financial partnership with Richard Shackleton Butterfield, a fellow Yorkshireman, for whom John Swure & Sons had been engaged to export woollen goods to China.
Later that same year, the senior partner, John Samuel Swire, visited Shanghai and on 4th December, the advertisement reproduc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programme appeared there in the Northe China Daily News.


The new firm commenced business on !st January 1867, adopting the Chinese hong name of " Taikoo" (太古), meaning "great and ancient", by which it is still widely known throughout the Far East.



North China Daily News, 4th December 1866




Although the partnership with Butterfield was dissolved in 1868, John Swire & Sons cintinued to trade as Butterfield & Swire (B&S) in Asia until 1974, when its Far Eastern operations finally assumed the parent company's name.


One of the first agencies acquired by B&S was for Alfred Holt's Ocean Steam Ship Company of Liverpool (the Blue Funnel Line), to which John Swire & Sons had been an initial subscriber in 1865.


By 1868, B&S had established an office in Yokohama, Japan, and had opened a branch office in New York in 1873 under the name of Swire Bros. John Swire & Sons had meanwhile transferred its head office from Liverpool to London. Then, in 1870, B&S established the Hong Kong 'house' that was eventually to become the centre of John Swire & Sons' activities in the Far East.



Two years later, in 1872, John Swire & Sons registered The China Navigation Company Limited (CNCo), in London, with additional capital from Alfred Holt & Company and the Clydeside shipbuilders, Scotts' of Greenock.


CNCo operated initially on the Yangtze River; in fact, the first vessel to sail under its flag was the paddle-steamer Tunsin which left Shanghai on its maiden voyage to Habkow in April 1873. Now, in total contrast, the company is the major shipping arm of the Swire Group, with a sizable deep-sea fleet engaged in container, bulk and tanker services worldwide.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well into the 1900s, B&S steadily strengthened its ties with China. Then came World War II and, before those ties could be re-established, the proclamation in 1949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ubstantial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China resumed only in the late 1970s, John Swire & Sons (China) Ltd. was incorporated five years later, and now has a resident office in Beijing which undertakes liaison, co-ordination, negotiations and research in China on behalf of Swire Group companies. In addition, Swire Pacific Ltd has a China Office in Hong Kong and representative offices in Guangzhou and Shanghai.


On the aviation side, Dragonair, in which Swire Pacific has a significant equity stake and which it manages, operates to 11 destinations in China. CITIC Pacific is the major shareholder in Dragonair and also owns a 12.5% of Cathay Pacific.

Source: Taikoo Swire Group's brochure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酒不醉人 人自醉 ~ Cherry Heering (III)


Cherry Heering櫻桃喜靈)是丹麥出產,馳名國際櫻桃甜酒。早在十九世紀初,一名叫 Peter Herring 的男孩到哥本哈根跟一名雜貨店東主當學徒。店主夫婦十分喜愛 Heering,在他滿師要開的時候,店主太太給了 Heering 釀櫻桃酒的秘方。

年紀輕輕的 Heering 已具備商業眼光,他決定自己大量釀製櫻桃酒售賣。未幾,許多船長購入大批櫻桃酒出航,這樣就開始 Cherry Heering 的出口貿易。至現在,已有超過一百個國家進口 Cherry Heering

自1818年至今,Cherry Heering 仍是子承父業的秘釀,仍是運用上佳的丹麥櫻桃配製,絕不含人造素或糖份。

每年的五月,櫻桃樹開花,八月就是纍纍紅菓收成的時候。櫻桃的菓肉和菓核都一起被搗爛 ~ 菓核能夠令面含有一股杏仁香氣 ~ 第一步就是把酒精和搗爛的櫻桃放進大木盆內。一年後,把它們轉放其它盛著早期的製品米桶內。這樣,不同年份的釀製品混在一起,就能保證品質和味道的持久。Cherry Heering 最少收藏三,才在酒廠入瓶外銷。

Cherring Heering 的作用己遠不止是餐後一杯在手以助消化了,芳香醇厚的Cherring Heering 是作調校多款雞尾酒之最好佳釀 ~ 尤為著名的是Singapore Sling。它的起源,是來目新加坡Raffles Hotel一名酒保在七十年前發明的調飲方法。現在就讓大家知道它原來是這樣調製出來的:1 份氈酒,1/3份 Benedictine,少量苦啤酒,加新鮮檸檬﹑梳打水和水,置身高身杯內便成Singapore Sling是國際佑名度甚高的雞尾酒,無論顧客到任何酒店或酒吧,都肯定能夠享受得到。



Source: Source: May 1990/ELLE 165

酒不醉人 人自醉 ~ Drambuie(II)

Pernod﹑Cherry Herring和Drambuie是西歐著名的美酒,它們的歷史均需遠溯至十八﹑十九世紀,並各自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二百多年來,蘇格蘭歷史上,都記載有這名富浪漫色彩人物的事蹟 ~ ~ 努力要坐上英王寶座,但遭逢厄運的 Bonnie Prinece Charlie。雖然這個年輕的王子因為1745年在 Culloden 戰爭中大敗,被敵軍懸紅3萬英鎊來換取他的頭顱而成名,但是他卻留下了曾贏取無數人歡心的寶貴遺產 ~ Bonnie Prince Charlie 之酒 Drambuie(金杯甜酒)。

Drambuie 的秘方是 Charlie 王子贈給救他一命的 Mackinnon 的。數百來,Mackinnon 家族都以傳統秘方生產這隻甜酒,它的名字享譽至今,在世界每個國家都傋受歡迎。調校飯後飲品和雞尾酒,Drambuie更是不可缺少的最佳材料。它承襲一向的處方,以高質素蘇格蘭威士忌及古代的香草精華混合而製成。




這裏為大家介紹其中一款Drambuie的調酒方法:


Rusty Nail (生锈釘):


1份Drambuie,1份蘇格蘭威士忌,2至3粒冰塊,1片鮮檸作裝飾用。把Drambuie﹑威士忌和冰粒倒入一隻無腳平底酒杯內,再加一片檸檬作裝飾。若想調校一杯較哽口的Rusty Nail,可以酌量多些威士忌。


Source: May 1990/ELLE 165

酒不醉人 人自醉 ~ Pernod (I)

Pernod﹑Cherry Herring和Drambuie是西歐著名的美酒,它們的歷史均需遠溯至十八﹑十九世紀,並各自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PERNOD是法國最暢銷的烈酒,它的歷史可追溯至十八世紀初期。創製了把多種香草混合而成的釀酒配方,茴香是其中最主要的成份。後來,Major Dubied和他的女婿Monsieur Pernod買了釀酒的處方,並取名Pernod。1805年,他們在法國開了第一間生產中心。不久,Pernod之名不逕而走,大受歡迎。二百多年來,釀製Pernod的配方都沒有多大改變。今天,Pernod在國際市場上已站穩陣腳。每年,它的世界銷量高達一億二千萬支。

加冰或淨欱,並不是享受Pernod的最佳方法。最能帶Pernod獨特味道的方法,是以一份Pernod配五份什飲(例如:湯力﹑七喜﹑橙汁﹑西柚汁或薑啤)。再要加入大量碎冰,就能為你解喉舌之渴。

Pernod本身的酒精濃度,大約與威士忌或氈酒相若。但是混和了5份什飲後,其濃度則會低至如啤酒一般,飲者絕不會有火辣辣的感覺。

Pernod加冰或什飲還會變色!當它的酒精成份在40度時,它是完全透明的,因為成份中的茴香子完全被溶解。但當酒精成份少於此,Pernod就會變得如雲霧般的朦朧一片。這就是Pernod奇特的一面,但也是它的自然現象。





Source:May 1990/ELLE 165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可口」又「可樂」的是誰呢?

可樂果



美國汽水可口可樂的出現,是1868年的事。它的成分,最主要的是那種號稱「可樂果」的汁液;汁液的內容到底如何,八十幾年來始終未見公佈。

可口可樂公司是個向外侵奪市場的市場,不斷在五大洲擴展壟斷勢力;現地製,現地賣,利潤源源而來,真正又「可口」又「可樂」的是誰,大家自然明白。據可口可樂公司自詡,它的行銷範圍已經伸入了一百三十二個國家或地區,每天銷售八千五百萬瓶。有人甚至不惜為它吹噓說,「可口可樂帝國沒有日落」﹑「可口可樂已經征明了各地」。


可口可樂在外國的公司和工廠,並不一定直屬美國可口可樂公司之下,有個可口可樂出口公司,作為它的子公司,專營海外管理。除了批發可樂液外,還在外組織公司設廠(包括在某些地方設立專用玻璃瓶廠)。除了每瓶百分0.31的可樂液是由美國運到之外,其餘的汽水原料﹑製瓶﹑販售及經營人員等等,都由當地「自給自足」,只由幾個美國人進行監督,就賺去高額利潤。從1968年業務數字來看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只是那百0.31的可樂液,批發額就是十一億八千萬美元,純益一億一千萬美元,成為美國五百壟斷企業中的第七十七名。


在香港販售的可口可樂,有的是在港製造,有的則在日本或巴基斯坦製造,從玻璃瓶上就可以看出它的產地。


香港有六家汽水廠,卻有五家加工製造美國汽水,除了糖和水自己解決外,原料都由美國公司供應;生產與推銷美國汽水所獲利潤,則都要分給美國公司。有些美國公司所取的營業利潤,比香港廠家利潤還要多。


資料來源:汪烱華主編(1982) 初中成績評核‧中文分項指導練習 香港:長河出版社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高露潔牙膏 口腔護理專家



一八零六年,威廉‧高露潔(William Colgate)在美國紐約設廠製造肥皂﹑蠟燭等用品。他抱著為顧客提供優質實用產品的宗旨,不斷刻苦鑽研,終於在一八七七年推出能「戰勝蛀牙」的罐裝高露潔牙膏,十多年後,更創製輕便的軟管裝牙膏。


一九六零年,實驗證明氟化物(Fluoride)可防止蛀牙,高露潔公司創先將氟加入牙膏內,並開始發展口腔護理的產品。


八十年代是高露潔棕欖公司豐收的年代,不但改良現有產品,更推出新配方,製造獨一無二的產品。一九八一年,高露潔提供多種味道的牙膏,迎合顧客不同的需要。更改良包裝,創製直立式牙膏。兩年後,更成功研究出雙重氟化物(Dual ~ Fluoride)保護口腔配方,並在八六年推出革命性的防牙石牙膏,經多次臨床實驗證明,這種新配方牙膏比其他牌子的療效更高。


威廉創業的時候,肯定沒想過「高露潔」會成為一些國家牙膏的代名詞,現時更行銷世界各地,並且佔世界市場百分之四十以上。


香港的高露潔棕欖有限公司在一九五九年成立,除了售賣馳名中外的牙膏外,還供應牙刷﹑漱口水等口腔護理用品。快潔洗衣粉﹑柔麗衣物柔順劑﹑棕欖香皂和棕欖洗髮水也是高露潔名下的產品,滿足顧客各方面的需要。香港分公司約有一百名僱員,隨時為顧客提供周全的服務。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特刊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金利來 ~ 華人領帶王國稱霸全球

金利來遠東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和董事長 曾憲梓先生



領帶是西方的產物。本地製造的領帶要與舶來品爭一日之長並成為世界名牌實非易事。金利來遠東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和董事長曾憲梓經過努力,終於建立了中國人的領帶王國,不但雄霸東南亞領帶市場,「金利來」多元化的產品更列世界名牌之一,行銷四十多國家和地區。曾憲梓並不是含著銀匙出身。他自幼家貧﹑四歲喪父,靠助學金完成大學課程。一九六三年,他大從大陸赴泰國追隨經營領帶店的叔父和兄長,開始接觸領帶行業。五年後,他獨自來香港謀生,以女千元的資金開設了一間領帶工廠,一個人包辦選料﹑裁剪﹑縫製等工作,更要帶著製好的領帶到專做遊客生意的洋服店兜售,每天工作二十四小時。

他看準本地產品未能與外國貨競爭是因為品質差及款式落後,所以便十分留心外國的領帶款式潮流,並採購與外國廠家相同的原料製品「平﹑靚﹑新」的領帶。他更懂得利用廣告宣傳,加上他謹遵「勤﹑儉﹑誠﹑信」的做人﹑做生意原則,生意蒸蒸日上,「金利來」產品很快便打入本地百貨公司市場。一九七零年,金利來「遠東」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當年憑「一人工場」自裁自賣領帶起家的曾憲梓現時擁有自己的廠房,公司員工三百多人。今日的「金利來」不獨生產領帶,還經營皮具﹑恤衫﹑運動服裝及西裝等,為男士的世界添上姿采。

在曾氏創業的十多年間,並不是無風無浪的。七十年代牛仔褲流行,「金利來」領帶也面臨重重難關。在那欠佳的市場環境下,曾憲梓加強廣告宣傳,增添新款式,堅持不加價,終於淘汰了其他競爭貨品。他深信:「經營業務遇到困難是必然的,但只要堅持下去,想辦法解決,不斷改良產品,無論各行各業,都是可以改進業績的。」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特刊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佳齒牙膏 護牙至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美國人對健康日益關注。他們開始想到牙膏的功用不應只是清潔牙齒,更應對牙齒產生治療作用。


同一時期,在印第安那牙科學院攻讀的 J.C. MUHLER 開始了他的研究計劃︰何種氟素能最有效地鞏固牙齒的法瑯質?他終於找到了答案 ~ 氟化亞錫。


PROCTER & GAMBLE 公司早在一九三零年代末期便已對氟素的功能產生興趣,並支持印第安那大學基金進行深入研究,更委派專家負責解決生產技術上的難題。結果,在一九五三年,含Fluoristan的佳齒牙膏終於誕生,經臨實驗證明,是全球首隻能防止蛀牙的牙膏。


兩年後,佳齒更贏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認可,在一九五六年初,P & G 在美國各地推出廣告,自豪地宣佈此項「對抗蛀牙的重大勝利。」


關心子女的父母終於找到他們期待已久的牙膏 ~ 而 P & G 也創造了他們皇牌。在短短三個月內,佳齒便躍升為全美銷量第三的牙膏。一九六零年,美國牙醫學會公佈了他們獨立進行試驗的報告,進一步證明佳齒牙膏能夠有效地預防蛀牙,現在,佳齒已成為全美銷量第一的牙膏。


最近,P & G 公司再一次率先推出防牙石牙膏,不但能防止蛀牙,更能預防牙石的形成。


P & G 公司不斷研究及尋求創新的精神,令佳齒牙膏穩踞領導地位。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華人的家庭醫生 ~ 白花油






曾在東南亞及港澳生活的華人,很少人會不知道(白花油)這個名字。但知道配方發明的故事的卻不太多。較為可靠的說法是原本發明人是一位德籍醫生,他把配方送給當時正在新加坡和檳城經營糖果廠﹑麵包及辦館生意的華籍醫生顏玉瑩氏,後者把這配方製造出來的產品命名為《白花油》,並令它風行華人社會。



白花油的成份包括︰薄荷腦﹑冬綠油﹑桉葉油﹑薰衣草和樟腦等天然草藥,經過適當的比例調配後,功能減輕肚痛﹑驅風﹑通鼻塞﹑協助血液循環﹑治療風濕骨痛﹑更能對付神經痛﹑消毒止癢﹑防治蚊蟲咬傷等,成效顯著



白花油在一九二七年面世,但是卻要到一九三五年才由顏氏夫人劉崑珠女士檳城創立和興公司,並冊註冊白花油的商標。一九五一年顏玉瑩氏看到了香港的市場潛力,便毅然把公司搬到香港。



白花油的生產初期一切都以人手製造,例如樟腦便要以人手磨成粉末,孳油樽由人工吹成,而製成的藥油則要利用針筒注入樽內。這些工序一直要一九六零年才轉為機械化。



當白花油初抵香港時,市面上已有兩種暢銷的藥油,要突破這屏障,自然要出奇制勝。白花油的智囊想到了戶外廣告這辦法。他們在香港仔艇戶的船艇上遍豎了白花油的廣告,然後參加工展會,適值石峽尾大火,因而舉行籌款義賣運動救災,其中一位職員更膺選為第一屆「慈善皇后」,此外白花油更參加不少慈善活動,嬴得市民讚賞,在大眾心目中留下了可親和深刻的印象。

時至今日,和興白花油藥廠有限公司已由當年的家庭式工業擴展成為有近三百員工,工廠遍及香港﹑印尼﹑台灣及菲律賓等地,銷售地點更遠及歐美和日本等國家,而管理人員亦轉為顏氏的下一代。他們充滿進取心及幹勁,自不會以墨守祖業為滿足。我們行將看見白花油的白花開遍世界各地,並不以華人社會為終點了。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穩固根基 田字為記 謝瑞麟珠寶集團有限公司

謝瑞麟先生







成功的實業家白手創下龐大的企業,公眾只看見他們的財產不斷增長累積,卻看不見他們苦幹不休的一面,其實這才是他們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今日的商業社會裏,絕沒有僥倖這一回事。


謝瑞麟便是其中的表表者,謝瑞麟珠寶集團有限公司就是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謝瑞麟早於三十七年前投身珠寶業,從學徒做起,對鑲製珠寶的工序認識透徹。在一九五零年,他利用朋友資助的三千元創辦了謝瑞麟珠寶,業務以加工為主。經過十年的奮鬥,在一九七一年註冊成為有限公司,由於謝氏從基層做起,對小市民的需要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他希望每個市民都能享用他的珠寶首飾,所以他的營業宗旨便是利用營業額來賺利潤,換句話說,他的方針便是薄利多銷。


謝瑞麟珠寶在國際間以設計創新,屢獲殊榮而享譽環宇,不過謝氏除了設計取勝外,亦有不少實用的款式以迎合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謝瑞麟更率先在廠房內設展銷處,以服務各國來港的旅客,這種做法被其他珠寶店爭相效法。


謝瑞麟除了對經營珠寶業有心得外,對其他行業也眼光獨到。一九八三年他看到眼鏡業大有可為,便開設了謝瑞麟眼鏡公司,結果一如他預料,業務穩步發展,建立穩固基礎。


謝氏性格審慎穩重,所以他選取的TSL商標造型有如「田」字,把謝氏的作風表露無遺。


謝氏對下屬要求嚴格,本人也熱衷工作。他年輕時也曾想過有朝一日謝瑞麟成為上市公司之後,他便可以一卸仔肩,優悠地退下來。但是到了今天,謝瑞麟珠寶集團有限公司上市了,他卻覺得要更努力工作,才能對廣大的股東交待。由此可見他的責任心是多麼重,和他對以自己命名的機構的表現之重現了。謝氏正當盛年,仍有積極進取的雄心,在未來定會為珠寶業再作建樹的。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FERRERO 不斷創新 追求完美



糖是人人愛吃的產品,所以種類繁多,要嶄露頭角絶不容易,能在短期內脫穎而出,Ferrero 便是一個好例子。

Ferrero 以生產高質素產品而享譽歐洲,是歐洲四大糖果製造工廠之一,在香港不大為人熟悉。不過,的嗒糖和金莎朱古力則為家傳曉的糖果名牌。

Ferrero 發源於意大利北部一個小鎮,創辦人是 Pietro Ferrero,他是一個創作力強,矢志追求完美的人。

為了不斷創新,他每天花十六小時於新產品開發的業務上,和國際營業代表共聚,商討各地市場需求的變化,各位代表要提出改良產品的計劃,而各個計劃又經過審慎評議,如一經採納,便會試行生產和進行試銷以試探市場的反應,產品試銷的時間可長達三數年,以便在試銷時按初步反應作產品改良,同時藉機測驗生產效率,務求正式推銷時一切順利。不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概念便會被擱置,以確保Ferrero 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為了出奇制勝,Ferrero 的產品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以金莎朱古力為例,其結構非常複雜,揉合威化的鬆脆﹑朱古力的軟滑和果仁的獨特風味,絶無僅有,所以甫經上市,便得到消費者的接受。

Ferrero 的經營哲學是生產品種貴精而每種生產數量龐大,非常注意產品的品質,不惜花費鉅資於研究之上,他因為 Ferrero 對自己要求如此嚴格,所以代理商和消費者對其產品甚有信心。

今日Ferrero雖然每年營業額高達二十億美元,但仍是家族經營,產品多達二百種,在世界各地設有十間工廠及三十個辦事處。在三數十年間,Ferrero 由一間小小的意大利糖果店變成今日的跨國機構,其成功之處在於堅持其經營哲學,不斷創新,追求完美。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為人類與科技創造聯繫 Pentax

四十年前決定選擇發展 Sight-lensreflex(SLR)相信而不是雙鏡反光相機或連動式相機,成功地主宰了市場的技術人員絕對想不到他們的決定會怎樣地向多方面發展。

Pentax 在一九五二年推出日本第一部 35mm SLR 相機︰Asahiflex I 後,它把自己和日本相機業帶進世界市場,更改寫了攝影業的歷史。五年後,一款把 SLR 相對和 Pentaprism 合而為一的相機面世,Pentax 這個名字也就從此誕生了。

Pentax 以其在光學﹑機械和電子技術上的悠久歷史,建立了它在全新的集成科學 ~ 視光機械電子學的知識基礎。它在攝影產品上最新的成就是世界上第一部內置電子閃燈的自動對焦 SLR Pentax SFX 相機,和世界第一部配備電動變焦鏡頭的小型相機,名叫 Pentax Zoom - 70,它的觀景器和閃燈會隨著變焦鏡頭的變化而改變,令拍攝者可以安枕武無憂。

Pentax 也是在操作方針上明確顥示出人道主義的公司,於醫學上有傑出的貢獻。它在視光機械電子學上的研究工作成功生產了不少的產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Pentax 的內疹鏡系列和用作檢驗及治療人體中空器官的手術用 YAG 激光,為醫學儀器樹立了新的里程碑,也造福了世界有需要的病人。

Pentax產品系列很廣泛。既生產電腦﹑電腦輔助設計及生產(CAD/CAM)系統,經緯及水平,錄影產品﹑CCTV和保安用電視鏡片及眼鏡片等。還有,信不信由您,它還生產可和骨骼作生物兼容,名叫 APACERAM 合成陶瓷,以供牙科及手術植入的用途。

Pentax 現在把它的視光機械電子學技術審慎和創作性地應用於各個有潛質的範圍上,就像當年它率先發展 SLR,現在它也在人類和科技中率先建立橋樑,讓我們能夠安全和諧地擴闊目光及領域。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最新產品 小型VideoMovieo系統

VHS是全世界得到最廣泛接納的錄影系統,令JVC備受公眾注目超過十年。

The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簡稱 JVC,在一九二七年成立,當時正是錄音設備蓬勃的年代。六十年後,在視聽高度傳真的一代,JVC 以其發明的一系列視聽系統和有關產品,佔了同樣重要的地位。

VHS製式錄影系統可能是JVC近年來最顯著的創新。在創製了家庭錄系列的最新革命後,JVC 不斷回顧及改良技術,以發展更易帶,更易操作的家庭錄影系統。

JVC最新推出,最多才多藝的系統便是十分輕便的VHS-C ~ VHS的意思是家庭錄影系統,而C便是 Compact 之意~VideoMovie攝錄機系統。JVC為這系統同時發展了攝錄和VHS-C錄影帶。全新的 VHS-C 錄影帶只有標準VHS錄影帶的三分之大小,更是市面第一款小型錄影帶。

不斷的改良促1了更小巧輕便的 HR-C3 便式錄影座和 GZ-S3 攝錄機的面世。VideoMovie 系列精密的型號用途更廣泛,其中包括了具備自動對焦功能的 GR-C2 攝影機和有變焦功能及延長錄影時間的 GR-C7 攝錄機。

身為 VHS 的創製者,JVC自覺有責任為其顧客提供與現有的VHS系統兼容的器材,讓用戶能夠同時享用兩種器材的優點,毋須為了購置新的系統而對是否放棄原有系統感到無所適從。

結果 JVC 排除了艱巨的技術困難,以耗巨資的R & D來創製出完美的 VHS-C 盒帶轉換器,VHS-C盒帶轉換器可以自動把 VHS-C 盒帶轉成標準的 VHS 製式,令所 VHS-C 盒帶都能隨意在標準的 VHS 錄影機觀看。

以其預測未來需要和趨勢,並瞭解人類需要的神奇直覺,JVC 將繼續以其在視聽和家庭娛樂方面的創新來為全球人士提供娛樂。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

日產新攻勢 以你為尊

Yutaka Kume 在一九八五年就職為 Nissan Motor Co. Ltd. 的總裁後,他第一個目標就是加強公司仝人的整體意識,為公司創造了清新和充滿朝氣的企業形象。

這個新方向的成功,可以由下列的成就看出來︰日產的Pulsar系列 ~ 亦名為Sentra ~ 嬴得一九八六至八七年度《全日本最佳汽車大奬》。此外,日產的Pathfinder型號以及 Be-I 型號更於最近被譽為汽車業的一次創新。

日產對質素的重視可見於 Sunny系列(在美國稱為 Sentra)在一個由美國著名的汽車市場調查機構︰J. D. Power and Associates 進行的一次調查,在訪問了二萬五千名車主後,被評為最少故障的汽車第二名,和著名的 Mercedes-Benz "S" 級汽車的表現不相伯仲。

嬴得這些成就的原因其實從Kume市場哲學可以找到出來︰「我們首要承諾便是令顧客滿意。」這是基於四個項原則︰

一) 利用公司的創新和高度可靠的技術,經常觀察世界市場的需要,從而創製

能夠吸引顧客的產品。

(二) 要清楚瞭解顧客的不同需要,並為他們提供最大的滿足感。

(三) 要注意世界的趨勢,並培養一間與時代並進的强健機構。

(四) 栽培預備及樂意接受挑戰的積極和有活力的人材。


日產的總路向可以從它最新的廣告攻勢綜合起來,廣告對顧客說︰以您為尊。

這個攻勢在開始時介紹參予建造日產汽車的不同人等 ~ 包括工程師﹑品質控制員﹑裝配線工人等 ~ 來帶出他們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滿足顧客這個信息。

緊接而來,第一期攻勢以一連串的廣告向消費者介紹日產的 Dura Steel﹑加強車身﹑滲水測驗﹑引掣表現等,都以顧客利益作為出發點。所有這些廣告都強調日產提供的高質素和給予顧客的滿足感,在四年前統一了日產在國際間的形象。以前日產又稱為 Datsun,其實這只不過是日產名下其中一款汽車的名字罷了。

日產的新貌可見於1987 Tokyo Motor Show 的 ARC-X,這是一輛不久將來的高性能豪華房車,正好體現了日產的承諾︰「發展和和應用能夠提高享受﹑安全﹑和容易操作的科技 ~ 把高性能汽車的標準與人類感受和諧地融滙一起。」

這就是使日產成為居領導地位和世界最大汽車製造商之一,在二十一個國家經營二十四間裝配或生產工廠,並在日本擁有九間工廠的哲學了。

除了生產汽車外,日產多元化的經營方式還包括了太空設備如火箭引擎﹑紡織機器,還有工業用的機器,以及水上應用的器材如遊船和鏟車等。

在日產的一九八七年年報中指出︰日產將會從全球性的角度來進行一切活動,包括發展產品﹑市務﹑生產和財政等。在顯示日產是世界性的企業。

這個政策和它的共同哲學︰「我們首要承諾是使顧客滿足。」正是相輔相成。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美髮之道 ~ Clairol 佳麗露

五十多年前,美國一位年輕人,Lawrence Gelb為了創立事業,在一九三一年夏天,和家人一起前赴歐洲,目的是找一種用完即棄,又要再!使用的商品,以開拓美國的廣大市場。
在巴黎他結識Mury,令他如願以償。Mury 生產一種新奇的染髮劑,名叫「Clairol」(佳麗露)。Gelb 馬上看到這種產品蘊藏的潛質,於是立刻回到美國去試驗它的市場。他的第一站是紐約。當時的染髮劑與其說是染髮,不如說是「髹油」。佳麗露卻能滲透頭髮,令染髮後的頭髮保持天然感覺,自然大受女士歡迎。所以紐約是Gelb創業之地。

其實,佳麗露不但是新產品,也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染髮哲學︰美麗的秀髮是女性天賦的權利,而染髮品之於秀髮就有如化粧品之於嬌顏一樣重要。同時,Lawrence Gelb看到了繁複的染髮方法必定被淘汰,所以他玫力於發明一種只需要用一次,便可完成整個程序的染髮劑。

一九五零年,新產品面世了,用它染髮整個過程只需二十分鐘,不但使用容易,更能控制頭髮色素。

一九六零年,佳麗露又推出一款只染灰髮,卻不影響頭髮原來色澤的染髮劑。一九六三年,再成功介紹了兼具洗髮及染髮功能的佳麗露。

一九六四年至六五年間,佳麗露在香港連卡佛百貨公司首次公開發售,極受本港金士歡迎。一九六八年,佳麗露之母公司 ~ 百時美公司(Bristol Myers)在香港成立辦事處,積極推廣其各款美髮﹑護髮產品。

一九七零年代,佳麗露再推出含有清香氣味之洗髮露及護髮素,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市場領導地位。

今天,佳麗露結合新科技,不斷研究改進及創新,為繁忙的現代男女生產更快捷易用的美髮用品,提供真正美髮之道。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Toyota ~ 昔日 紡織機製造商 今日世界車壇巨擘

現在Toyota是大個舉世皆知的名字,但它的起源卻頗為卑微,可以說是從低層崛起的企業。

車壇巨人Toyota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末期,當時一個貧困木匠的兒子,Sakachi Toyoda立下決心要成為一個發明家。他總共註冊了八十四項專利發明,其中之一是一台木製自動紡織機,在一八九七年正式完成。

Sakachi Toyoda的成功為他掙來了金錢,於是他便提供資本,讓他的長子Kiichiro去發掘一項剛在日本出現的嶄新科技奇蹟 ~ 摩托車。

Kiichiro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內成立了汽車部。在一九三五年五月製成了第一部樣本汽車

但他粗拙的工藝並不能抵抗外國汽車製造商的強力競爭,於是Kiichiro決定創立自己的汽車製造商。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八日,隨著Toyota Motor Company的成立,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把公司名字稱為Toyota而不是Toyoda的原因是他想強調新公司對日本社會的貢獻,而非家族的淵源。

在接著日子裏,公司面對了成功和失敗,在戰爭中工廠的機器被炸毁了,當時工廠有三千工人支薪,卻沒有工作可做,大膽創新地,Toyota決定製造小型汽車,以別於美國汽車製造商流行製造的大型汽車,到了一九四七年,Toyota的工程師終於製成第一部樣本汽車。

在困難時期今整間公司繼續操作的支柱是忠實地執行Sakichi Toyoda所教導的五大原則,但他本人卻在一九三零年逝世了。

雖然在今天聽來有點顯得古老,但是這五大原則卻構成了有力的企業經營哲學,更為Toyota Group的所有附屬公司提供了工作原則。

Toyota Group之父製訂了下列戒條︰
~ 經常對工作忠誠,間接地對羣體利益作出貢獻,
~ 要好學和有創意,經常走在時代前列,
~ 實事求是,避免花時間在瑣細小事,
~ 要經常在工作地點保持温暖友善的氣氛,
~ 經常尊敬上帝,對上帝恩惠時刻不忘。

這些守則形成了Toyota成長和擴展的基石。繼在日本建立了若干主要設施後,Toyota把目標轉向世界其他發展中的市場。更令它在一九五八年於巴西建立了Complete Knock Down (CKD)廠房,四年後,在南非又興建了類似的設施。廠房繼續在澳洲(一九六三)﹑葡萄牙(一九六八),隨著在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紛紛出現。今年更是兩個北美全面性的當地生產設施 ~ 一個在美國的肯徳基,而另一個在加拿大的安大略 ~ 正式啓用之期。在建設這些廠房時Toyota為當地經濟注入新生命和提供無價的科技知識。


不過,最能展示Toyota的高超技術無過於革命性的 FXV ~ II了。它是一輛未來之車把Toyota的毅力﹑技術和創作能力充分表現。更把速度﹑舒適和安全等有關駕駛的參數重新釐定。

FXV ~ II以最先進的技術建造 ~ 電子操控活動空氣懸掛﹑活動四輪轉向和全時間4WD,還有牽引控制系統。Toyota還改進了合一操作表現﹑基本表現﹑安全程度和駕駛者鬆弛系數等。

它的梯型設計充分利用空氣動力的潛質,它精密的錶皮上基本數據容易閱讀。簡而之,FXV ~ II是一輛能掌握心靈和思想汽車。

由一九三五年的原型到今天的未來派概念汽車,Toyota 已經歷了一段長路。它一直恪守著原來的哲學,為最多數人提供品質最好的產品。由於它估計世界只有約兩成的人口可以享受汽車的便利,Toyota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它會繼續努力以使到汽車更安全,更易負擔和更舒適,在將來的日子,讓世界更多國家的更多人民都能享受汽車帶來的好處。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Akai 步步領先

在九月一日的下午某時,Masukichi Akai 從他工作機構的Nippon Electric Company所生產的那座倒塌了的磚屋瓦礫中掙扎爬出,慶幸他的生還。他在一九二三年關東大地震險死還生的經驗為他帶來了新決定和大計。結果在六年之後,即一九二九年,他終於成立Akai Electric Company,而他的兒子 ~ Saburo,更早在公司成立之初便已課餘協助製造電動馬達和零件。後來在他當總裁十二年間,Saburo Akai 以他的熱心和商業頭腦,把Akai公司發展成為業內的領導者,更在世界享有有良好的聲譽。

一九四七年,由於製造留聲機用馬達,令Akai 在國際上享有盛譽。Akai接著把生產目標訂為替一般的消費者製造具備專業水平的音響器材。這個方針替Akai 在五十年代中較為先進的海外市場贏得盛譽。

一九五四年,繼革命性的日本首部垂直式錄音機 Model 900Akai推出DIY錄音機套裝,甫經推出,便在日本及海外各地掀起熱潮。

先進技術經常令Akai 走在同業尖端。主要的成就包括一九六一年推出的對場磁頭和一九六九年推出的GX玻璃鐵晶體磁頭。同年創製的產品還有Akai 的創新產品,匹配GX磁頭的1/4吋便便携式錄影和攝錄機,這是經Akai 在早於現今的VHS形成前花了整整十二年去研究才得到的成果。

Akai在影音技術的豐富經驗令它在萌芽期間家庭影音設備市場內佔盡優勢,取得穏建的領導地位。一九八三年,鞏固了它在鐳射唱碟機市場的地位後,Akai 現正專注於使DAT 更趨完美的研究上。DAT 便是Digitial Audio Tape,是一種特別設計的錄音帶及錄音機設備,其錄音及重播功能可以使音質媲美鐳射唱碟機。被譽為明日之星的DAT定然會把Akai 的名字保存在大眾的「耳」內。一如它的錄影機把它的名字保存在大眾的「眼」之中讓[他們在享盡視聽之餘,也不會忘記把這些高度享受帶給他們的便是 ~ Akai !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Fuji Film 由菲林進至影像系統技術 (II)

在過去十年,富士菲林鞏固了它作為日本及世界菲林和攝影用品的主要製造商之一的地位。

多種流行的新產品直接促進了富士的成功,Fujicolor Super HR 係列三十五米厘彩色菲林便是其中之一,還有具備了獨特投人式上片系統的富士相機,和最近面世,在菲林上裝上鏡頭和快門的革命性產品 Quicksnap

這些產品令富士這個牌子蜚聲世界。比較不為人知的是富士正忙於擴展至新的領域,最矚目的便是在影像構造和資訊的範疇。

為了令顧客對攝影範圍以外的產品及活動更加熟悉,富士最近介紹《I & I》的概念,作為其市務策略的一部分。

I & I 代表 Imaging and Information。這名詞代表富士不斷努力去發展廣泛系列的先進影像系統,並把他們融洽為不同的資訊系統之中。富士以I & I 概念製造的工業用產品經已上市,包括電子和精細化學品以至微型工程和生物技術等。

富士在醫療方面也很活躍。富士的宗旨是供應能符合品質﹑準確﹑安全等要求的產品,既推動了醫學診斷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的進步。目前富士的醫學產品包括電腦化放射射系統和熱影像系統。

I & I 技術的結合做成了更高的技術水平。這些技術既在高度專門範疇的進展作出貢獻,也帶來更具創新性的消費品。

富士的成功的自始便以技術作為核心。今天的挑戰是利用彈性的思考來把這先進的技術演化為有益於人類生活的產品,這正是令富士投入全部資源的挑戰。

今後社會發展的趨勢,資訊的功能將更形重要,而影像構成技術對資訊的功能影響極為重要,要令社會的繁榮得以持續,便有賴富士等機構不斷開創新的領域了。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三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
特刊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讀者文摘〉~ 一對年輕夫婦的不朽抱負

德惠特‧華萊士Dewitt Wallace)說他經歷了四次奇遇,然後孕育出《讀者文摘》。

第一次,他構想了一份趣味性與知識性並重的讀物,試圖向出版商介紹,但他們絲毫不感興趣。

第二次,他在賓夕凡尼亞州東匹茲堡工作時,他的同事對這本雜誌的試刊本深感興趣,更認為華萊士若採用直接郵遞的方法來進行推銷,收效必定極佳。這又帶來他的第三次奇遇,他的老闆聽到他正和別人搞起生意,便開除了他。後來華萊士回想到這件事時說︰「我經常懷疑如果不是被老闆開除了,而要投身新事業的話,我會不會留在匹茲保呢!」

當然,良禽擇木棲,答案不言而喻。

一九二一年十月,華萊士和年輕而滿懷理想的萊拉.雅芝生Lila Acheson)小姐結成夫婦,他的第四次奇遇,也是最重要的好運來到了。萊拉分享了他的理想,滿懷熱誠和信心。婚後第二年,萊拉仍然要繼續擔任社會工作,賺取金錢以繳交在紐約格林尼治村住所的租金。他們在一九二二年二月合作出版了《讀者文摘》的創刊號。

《讀者文摘》的靈感是華萊士在軍隊當中士時在法國受彈炸傷住院康復期間獲得的。當時期他閱讀了大量雜誌,深深感覺到有些文章吸引力特別特久,而大部分文章如果加以濃縮,突出要點,便會更加動人,時至今日《讀者文摘》仍然保留著這主要的精神。

《讀者文摘》的暢銷速度之快,遠超華萊士伉儷的想像 ~ 創刊號銷量是五千本,到了一九二六年已增至五萬本,一九二九年銷量更增至二十二萬八千本。《讀者文摘》的亞洲英文版在一九六三年面世,兩年後出版了中文版。

華萊士先生在一九八一年逝世,華萊士夫人也在三年後去世。但他們一手創辦的《讀者文摘》即己成為今日世界上最多讀者的雜誌,每月以十七種文字出版,銷量高達三千一百萬本,這本濃縮的小書每一期都有內容雋永的文章收錄在內,以紀念華萊士夫婦的貢獻。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二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OLYMPUS 一腔熱誠 全力創新

一八六九年,日本放棄了近三百年的封建閉關政策,短短五十年來,全國正積極進行現代化,國民狂熱地追求各式各樣的新知識和新科技。

Olympus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率先為日本生產顯微鏡。雖然Olympus以製造相機馳名,第一件產品卻是醫學儀器,事實上Olympus在生產醫學儀器方面素有輝煌成就,其中以大大改進了疹療手術過程的纖維鏡最為人樂道。Olympus早著先鞭,現在已擁有世界七成市場。

在生產相機方面,Olympus同樣力求創新,而且製品實用非常。當相機還是富人的現具時,Olympus已創製出一系列半格相機,操作簡便,價格低廉,一時間,攝影成為世界最流行的消閒活動,相機銷量逾一千萬部。

Olympus能研製出如此創新的產品,主要是由於首席相機設計師本身是攝影愛好者,也是詩人。「最好的相機」Yoshihisa Maitani說︰「就是沒有相機,把影像直接印在腦海中才是十全十美。」

Olympus相機設計的主要目標正是消除完美攝影一切障礙,令攝影更圽趨簡單和大眾化。

以OM單鏡反光相機為例,Olympus 一反機尚繁複的潮流,推出小巧﹑寧靜﹑易用的相機,售價廉宜,表現郤異常出色。

得奬的XA「匣式軟片照相機」也是一樣,設計師 Maitani 把「一是相機的相機」這個個意念實現,創製了任何人隨時隨地都能夠使用的相機。

全賴Olympus創新實用的企業精神,Olympus相機精益求精,無論是全自動小型相機或能在「黑暗中同樣醒目」的內置閃燈自動對焦OM~707相機,均效能卓越。

同時,Olympus繼續在其他範圍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產品包括革命性的TM微型盒錄音機﹑組合式顯微鏡﹑自動血液分析器,最新式廉宜易用的激光檢拾系統,更為未來的資訊發展創造極佳條件


資料來源︰讀者文摘 國際名牌的來歷 (第二輯)成功產品背後的故事 廣告特刊